- A+
然萬物皆有情,從來佳茗似佳人,鐵骨男兒亦感動于佳茗的綿醇、清香、俏麗中。她喚醒熱血男兒的柔情,擊碎了漫無天日的烈火窯爐中的孤獨,流一滴懸而不落之淚--釉淚。
水吉有一個古老傳說,釉淚有情,是一個古時窯工青梅竹馬的愛人離別的眼淚滴入窯內凝結而成,代表著思念和愛慕。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建盞采用正燒,受重力影響,導致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建盞施半釉,施釉圈釉水厚到一定程度會往下落,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當釉淚垂而不落時,形成特有的個性美,當釉水落下過于盞底,沾到窯上,影響美觀,則視為瑕疵。盞友們都醉于建盞的釉淚美,苦尋有釉淚的美盞。
一顆完美釉淚的產生大抵要滿足幾個條件:
窯內溫度是否足夠,一般需要1250度以上才能使釉水順暢流動。釉水施用的分量是否恰當,過多或過少都不利于釉淚的形成;過少,在高溫之下,容易形成側釉的問題,過多則容易粘底。
釉淚,顯示了建盞特有的厚釉及其流動感,同時淚滴里集中顯現了黑釉及其中晶體的美感,這是建盞之美。但是釉過厚過多,就會粘底,所以不粘底的釉淚是美感,也顯示了施釉手藝高超,這也是許多資深盞友為何喜歡釉淚的原因。而一些玩盞還不夠深入的盞友,對于釉淚并不太了解,往往認為釉淚是一種瑕疵,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誤解。
釉淚的存在,是建盞的特點之一,更是一種美感,一種工藝的體現,并不是瑕疵,反而是一只具有優質斑紋并具有釉淚的建盞,更具有收藏和把玩價值。
建窯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層普遍較厚,釉汁肥潤。
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但還是有余釉在高溫易于流動,故有掛釉現象,這種現象在老盞中更加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發現,老盞的釉水普遍較厚,后期上釉工藝比較粗糙,有些上釉規整,有些上釉只有一半,或者都將包底。
更加不可控制的是柴窯溫度的控制,往往龍窯溫度過高,窯內氛圍劇烈,更加容易形成釉淚,這也是老盞為何普遍存在盞底包底,或者掛釉的現象。
物有淚皆有感情,有一種淚叫“釉淚”,有名字,有生命,經歷千度高溫,在不見天日的窯中鍛造,烈火出身,留下的一滴是它涅磐的淚。釉淚,承載的是陶匠們的汗水與努力。釉淚,更是承載著建盞對窯爐思念和情義。
建盞為什么會“流淚”,世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建盞,有人猜測是因為每一只建盞都是孤品,或許他因為孤單而流淚,或許他因為驕傲而流淚。還有人說這滴淚是建盞匠們的汗水凝結而成。
但是不管哪種說法,這滴似掉非掉、落隱落現的淚都足以打動我們的心,建盞會認為建盞又不是孤單的,在窯爐里涅槃重生時旁邊還有許多的盞相互陪伴;燒成后在陶工的展架上依然有同伴陪伴;與有緣人結緣后依然有茶器相伴左右。
這時我們已經無法分辨建盞流的淚是因為什么而流,其中有太多的可能性,就像窯爐里未燒成的建盞,存在著許多的可能性。
鑒別建盞、了解作品收藏空間、價格趨勢,可加編輯微信:guanfu2011,暗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