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柴燒,是中國傳統建盞燒制中的頂尖技藝;
柴燒,是現代藝術家們眼中“五行交替,天人合一”的藝術;
柴燒,是燒盞技藝與建盞成型過程中,追求自然的完美結合;
柴燒,是對燒制匠人的經驗和專業要求的考驗,并非尋常的燒盞者可以把握。
龍窯柴燒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燒制的。在宋代,位于今建陽水吉鎮后井村、池中村一帶的建窯上半年是不開窯不點火的。前半年的工作是做好坯體然后放置陰干?,F代燒龍窯也是一樣。一般會在六月份雨季過后,避開潮濕季節,等到地面濕氣去盡才開窯點火燒盞。
到農歷年前12月份結束窯燒。即使在這期間,也需要避開雨天,以免潮氣影響致整窯報廢。一次龍窯柴燒需耗時三天三夜70多個小時,還要根據當時天氣、溫度等因素變化由燒制人根據經驗臨時調整。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在龍窯內燒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稱之為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瓷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
柴燒建盞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龍窯之間的關系。
01土
燒制建盞所用的瓷土、釉礦,必須到富含三氧化二鐵的指定地挖掘,然后,經過篩選、粉碎、陳腐、練泥、揉泥等工序,再經過拉坯、修坯、晾干、素燒、選坯、洗坯、上釉、烘干、轉裝窯、封窯后進行柴燒。
02柴
柴燒選用的木材一般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濕,要利于燃燒,以松木為最佳。燒窯時,窯主通常將木頭靠在窯壁上,利用窯溫幫助其干燥。
03龍窯
▼建陽水吉龍窯遺址
龍窯依山而筑 , 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依山坡挖出斜狀的地槽,然后砌成長條形窯爐,外觀看上去很像一條斜狀的臥龍 , 故名“龍窯”。一般燒窯需三至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投柴的速度和方式、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04匣缽
▼燒制建盞用的匣缽
晚唐五代時期,建窯采用托座疊燒法,器物在窯內露燒,進而使用匣缽。北宋時期,建窯的建筑材料改變,使得窯爐堅固度與密封度增強,同時采用“漏斗形匣缽正置仰燒法”,即將上好釉的碗盞放入匣缽,這樣在高溫燒制時保證建盞里外熱度均勻。
古代柴燒一般都有一個神圣而隆重的祭窯儀式,以表達匠人對于窯神的尊敬,并祈求窯神保佑燒制過程一切順利。
祭窯儀式上,一切都顯得那么莊嚴而肅靜。
按照建窯制盞人的傳統,準備香燭紙錢和各種豐盛的貢品祭拜窯神,匠人們肅立柴窯旁,秉手執香,等待祭窯吉時的到來。
“吉時已到,祭窯開始,點火!”其中一位匠人說道。匠人們便朝向龍窯行叩首禮,龍窯燒制便正式開始。之后的一切,就交給了窯爐中那熊熊燃燒的火焰來完成了。
建窯建盞是在龍窯的還原焰中燒成的。
01裝窯
裝窯是龍窯柴燒的關鍵,根據作品的總數和窯的容量,設計好作品放置的位置,以力求每件作品都能達到意想的效果。在中國古代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都是不被欣賞的,稱之為“瑕疵”。在傳統燒造中,建窯的窯工在裝窯前,必須先將素燒后的建盞逐一裝入匣缽內,以避免它和火焰以及窯灰的接觸 ;然后,再合理計劃、溝通排窯位的布局。
排窯先從第一摞開始,一般可以排三摞,其中松密高低大小,要根據窯性、火舌、落灰的方向和希望作品的效果來設計。最后一摞的排窯位是最關鍵的,它受的落灰、火舌更多,易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同樣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如何安排要經過深思熟慮。整個裝窯過程十分艱難,裝窯是個需要細心和精心設計的過程。完成后的窯內前面約一米多的地方是燒柴火的位置。一切工序完成后,開始點火。
02觀窯
窯門設有觀火口,將試片放于口沿處,便于觀察燒熟的程度。一般封窯點火后,需不間斷燃燒,爐溫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攀升,大約 10 小時后窯溫才能達到 1300 度左右。之后,從窯頭至窯尾,繼續往投柴孔內添柴,此時,需要有經驗的窯工師傅親自觀火,密切觀察火候。經過三到五天的燒制之后,開始封窯。這時,窯內的氧氣急速下降還原氛圍,這種窯燒氣氛將給窯內建盞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封窯后期,待窯溫慢慢降至常溫,預計時間是一周左右。
03出窯
出窯的時間是在封窯?;鸬娜旌?。柴燒燒制中的偶然性決定了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盞面斑紋遠比現代電燒、汽燒技法要更加細膩平滑,色彩鮮明豐富,在樸實中透出驚艷。
▼建窯黑釉碗
▼宋代建窯兔毫盞
▼陸金喜柴燒異彩盞
數千年間,建盞失而復得,窯火重生,是建盞的幸運,也更是今人的幸運。正是因為柴燒的來之不易,才使得柴燒建盞的難得可貴。
鑒別建盞、了解作品收藏空間、價格趨勢,可加編輯微信:guanfu2011,暗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