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建盞的欣賞,每個人的角度不同、品味也不同。
有些人鐘情細膩的毫絲,分布均勻的油滴。
有些人喜歡粗獷的毫狀,散落不均的結晶。
還有一部人,愿意親身去體驗建盞的燒制過程,更有一部分陶藝師更愿意與其他陶藝師做深入交流。
9月25日國際建盞資深愛好者嚴崇建先生、中國臺灣陶藝家李春和先生、韓國陶藝家金永鎬、中國建陽陶藝家陳旭先生蒞臨菅氏陶瓷窯址。
10月5日法國國家級工藝大師尚吉雷先生及夫人蒞臨菅氏陶瓷窯址并稱贊菅老師的東西非常棒。
尚吉雷夫婦、陳春和在展廳參觀,尚吉雷夫人對菅老師能用單一原礦釉燒制出建盞表示非常驚訝。
? ? ? 9月25日和10月5日國際資深建盞愛好者嚴崇建先生率中外陶瓷工藝師親臨菅氏陶瓷窯址體驗原礦釉建盞的燒制過程。他們分別是法國國家級陶瓷工藝大師尚吉雷先生夫婦、中國臺灣著名陶藝師李春和先生、韓國著名陶藝師金永鎬先生及中國建陽陶藝家陳旭先生。
? ? ? 中外陶藝匯聚一堂,暢所欲言。菅氏陶瓷窯址展廳里,各國陶藝師們邊參觀菅傳義老師作品邊聽菅傳義老師講述這十年來的燒盞經歷,紛紛被菅老師的這份執著所折服。
? ? ? 法國國家級陶瓷工藝大師尚吉雷先生說他在法國一生都在研究天目瓷,自認為自己已經很瘋狂了,沒想到中國還有一個比自己還瘋狂的人。短短的十年就做了他一輩子的工作,真是不容易。
? ? ? 中國臺灣著名陶藝師李春和先生說他研究天目瓷三十年,最后連自己的退休金都燒進去了,沒想到你比我的投入更大,短短的十年間投入一千六百萬之多,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精神值得同行業內的人學習。
尚吉雷先生和李春和先生仔細觀察原礦石建盞,都覺得不可思議。
? ? ? 經過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大家都對單一礦石入釉非常感興趣,都說想早點見證這一神奇的做法,在菅老師的帶領下,在大家眾目睽睽之下,菅老師動手敲碎原礦石進行破碎和球磨。
日本天目建盞協會副會長郭大植先生及翻譯謝友蘭女士在坯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刻完名字尚吉雷先生夫婦和李春和老師饒有興致地參觀煉泥過程。
球磨完成菅老師在各國陶藝師見證下取出釉水等待上釉。
? ? ? 原礦釉所燒制的建盞,每一件建盞既是自然的饋贈,亦是對精神美學的孜孜以求。
有道是“境由心生”,一把好的建盞不僅提香、潤色更能愉悅心情,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 ? ? 上完釉等待陰干的過程,大家又聚在一起聽菅老師的燒窯經歷,菅老師說這近十年的研發過程可能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確實,十年的經歷怎么能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的。
菅老師動手裝窯,將各國陶藝師們的盞放在窯爐里最佳的位置。
菅老師將原礦石燒制方法與尚吉雷先生分享,菅老師說他(尚吉雷)和我是同一種人,所以必須要和他分享。
? ? ? 開窯的那一刻是緊張,是期待,是激動。什么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在這一刻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怎么每一層燒制出來的建盞釉色差這么多,就算是同一層不同窯位的建盞釉色也不盡相同。菅老師說這就是原礦釉建盞的神奇之處。
以上是菅傳義老師為各國陶藝家體驗原礦釉所燒制的建盞,盞底都有各陶藝家自己手刻的款識。
鑒別建盞、了解作品收藏空間、價格趨勢,可加編輯微信:guanfu2011,暗號“作品”